close
seediq-bale.jpg
不能免俗的要放個海報 XD

文明與野蠻的母題大家都在討論, 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詮釋,
我就不講了, 只說我喜歡的部分和讓我最震撼的那場戲.

我很喜歡青年莫那魯道, 片頭那幾場戲, 可以見到導演完整的堆砌莫那魯道的個性,
自大跋扈, 面對大自然或者敵人沒有絲毫畏懼, 是部落意義下的「英雄」
中年莫那魯道感覺應該要更精瘦一點.

還喜歡花崗一郎和高山初子的表演
初子短短一句族語台詞, 幫觀眾問出了心底的疑問, 總結了《賽德克巴萊:太陽旗》

---爲什麼要出草?


以下沒劇情, 但是有雷 XD

*****

公學校大戰中那一幕小孩殺人的戲, 看的我倒抽好幾口氣, 也聽到同戲院女生的驚呼聲.
這場戲讓我想到描寫盧安達大屠殺《Sometimes in April》當中那種無差別式的種族屠殺.
也想到當時我胸悶, 不舒服好幾天, 就是努力想反芻思考出拍攝屠殺場景的必要, 「旁觀他人之痛苦」的必要.
但是, 霧社事件是種族屠殺嗎?
這場戲雖然技巧性的避開血腥場面, 但依照場面調度和剪接設計, 的確是要觀眾相信屠殺的存在.
這不是為了好萊塢式的嗜血樂趣, 也絕對不是偶然.

這就是要強迫觀眾去思考這場突襲行動, 或稱「出草」的意義.
我們都知道有霧社事件, 我們都「知道」大致上發生了什麼事情, 但我們有真正「了解」嗎?
電影不同於書本文字, 他用影像強迫我們去直視殺戮的本質:

這是一場無差別的屠殺, 沒有偽裝, 沒有美化.

但是不斷吟唱的賽德克古調又提醒我們: 這不僅僅是一場屠殺.
要不是有那一場戲, 我想我也不會那麼想去理解「出草」的意義.
有關出草, 可以參考這篇

就像李安在《色戒》中那些挑戰極限的床戲, 明明有更溫吞保守的處理方式,
但它就是在大螢幕上大剌剌地挑釁觀眾, 強迫我們去回應, 去思考.
這些場景成功地讓觀眾跳脫被動的receiver, 而變成主動的perceiver
至少至少, 我們會坐立不安, 會驚呼, 會遮臉, 會不忍卒睹, 而不是只會拿爆米花塞嘴巴.

對於感覺更恐怖的《賽德克巴萊:彩虹橋》真是暨期待又怕受傷害啊.

ps.在公開部落格評論目前正夯的片, 我好挫啊 (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nhua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